晋平公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是个贪图享乐、不务政事之主。他箭法不精,却爱打猎。这天一大早,他又带着一帮手下打猎去了。在狩猎场,不知浪费了多少支箭,他也没射中一个猎物。扫兴之际,好不容易射中了一只安雀,只是没有射中要害,还能“扑棱扑棱”地飞。他让一个叫襄的小内侍去抓,可是襄没有抓住,那只安雀带伤飞走了。晋平公很生气,大怒道:&ldquo
有节即是有所节制,有所保留,不把弓拉满,不把事做绝,预留出腾挪空间和回旋余地,避免陷入亢龙有悔、势尽反败的困境。《韩非子》中讲了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结果是把自
学习一途,无非快慢功夫。快者,过目不忘,一点即透,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快”要求的是天赋异禀,是冰雪聪明;慢者,笨鸟先飞,日积月累,跬步千里,积微成着,“慢”需要的是锲而不舍,是持之以恒。快者优势在于速度,慢者长处在于持久,前者往往前紧却后松,后者常常后发而先至。这世上,慢者多,快者少。芸芸众生,大多平凡平等,
有位朋友旅行到乡间,见一老农正把喂牛的草铲到牛栏屋檐上,不免奇怪,就上前问道,老人家,你为何不把草放在地上给牛吃?老农说,这种草料不够可口,放在地上,它会不屑一顾;放到勉强够得着的地方,它就会努力去吃,直到吃光。这不过是个简单的小把戏,但却蕴含着一个富有哲理的常识:诱惑不仅来自目标本身,有时还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即距离的远近与获取程度的难易。近距离就能得手
宋代词人辛弃疾写过一首风趣有味的《卜算子·齿落》:“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辛弃疾可谓懂得柔韧与刚硬之辩证法的明白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刚与柔,高与下,难与易,大与小……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都存在相
有这样一个实验:一名男子在地铁站,用小提琴演奏巴赫的几首曲子,并在身边放一顶帽子,以示乞讨。在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个人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有20个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他总共收到32美元。没有人知道,这位卖艺者是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家约夏·贝尔。他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的都是难度很大的作品。就在两天前,他在波士顿
上海纽约大学学生杜佳东讲过他在纽约留学时上的一堂有趣的绘画课。那一次,教授给班上每个同学分发了几张小卡片,卡片是他打印出来的图,每张内容都不一样。而后,他又给每个人分发了几张白色卡片。教授交给大家的任务很简单:在空白卡片上还原有图案的卡片。由于各人绘画水平的不同,所以大家画出来的卡片参差不齐。可令人惊讶的是,当教授把每个人画的小卡片拼成一大幅图时,大家一下子
厚道,意喻为人淳朴本分,做事诚实友善。厚道没有外在形象,是一种精神体现,厚道没有固定模式,是一种行为表露,甚至是一种用高于生命的诚信和美德来悦服人,感动人。《管子》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率兵伐楚,生俘楚将狄考,要斩首向国君报功。行刑时,狄考请求:“我有八旬老母无人照料,请国相放我回家安排好老母后事,定回来领刑。”管仲顿生怜悯,赏
杰拉丽安是应届毕业生,她对表姐琳达说想快点找到工作。市里有一大一小两个人才市场,琳达就带杰拉丽安去了那个小人才市场。那里的招聘启事非常少,杰拉丽安留意到一家报社,他们要招一名文字编辑,虽然薪酬不太高,但提供食堂和宿舍。杰拉丽安觉得很适合自己,立刻赶过去面试,想不到当天就收到了录用通知。一个周末,杰拉丽安和琳达逛街时遇见了几个同学,他们正要去大人才市场找工作。
村里最近常有偷盗抢劫发生,这天,商人家也被盗了。他找到两个儿子,希望他们能收拾收拾这帮盗贼,可两人的表现让他很失望。老大担心道:“如果我们报复,盗贼定会盯上我们,以后买卖怎么做?算了!”老二则无动于衷:“丢就丢了,以后注意就好。”之后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商人一时气急,病倒了。他开始思考谁来接自己的班,从对待盗贼